◆ 历史沿革
1979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三技术学校工民建专业;1983年,徐州煤矿建筑工程学校土建学科;1999年,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;2006年,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;2010年,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学院;2018年,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建造学院。
◆ 办学理念
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,以“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、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”为办学宗旨,以“师生的精神家园、企业的发展伙伴、行业的人才基地“为发展目标,以“打造品牌、服务产业、回馈社会”为价值追求,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知名、国内领先、国际有影响的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。
◆ 基本条件
现设有智能建造技术、建筑工程技术、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、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、工程测量技术、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、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7个专业;全日制在校生1700余名,52个班级;现有教师79人,其中教授10人,副高级以上职称36人,博士20人,中青年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占比100%;建有江苏省区域共享开放型实训基地1个,江苏省现代建筑工业化技术工程实验室1个,徐州市新型结构应用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、徐州市住宅性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,校内建有15个实训室,校外建有120余个稳定的实习基地。
◆ 人才培养
主动适应传统建造方式向智能建造方式转变,围绕建筑工业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转型升级需要,实施“双基地、三螺旋、四阶梯”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新模式,按照“一年级进课堂、二年级进项目、三年级进现场”的思路,实施“一年级夯基础、二年级强技能、三年级重应用”的螺旋式培养,以企业真实生产场景、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,创新培养智能建造高技能人才。开设卓越工匠班,实施现场工程师培养,开展“3+3”“3+2”“4+0” 中-高-本一体化贯通培养。
◆ 质量工程
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、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、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群、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、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。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、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,省“青蓝工程”优秀教学团队1个,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,省“333工程”人才培养对象4人,省“青蓝工程”中青年学术带头人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6人。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、省精品在线课程8门,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教材13部,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。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,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、一等奖4项、二等奖2项。主持国家职业教育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、江苏省职业教育智能建造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,获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2项、全国信息化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1项。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、江苏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项。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,建设部华夏科技进步奖3项、淮海科技进步奖3项,徐州市科技进步奖3项。
◆ 产教融合
牵头成立全国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共同体1个,建有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平台2个、智能建造江苏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、江苏省智能建造现代产业学院1个。智能建造人才校企培养联盟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组合1项,入选教育部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1项。
◆ 学生就业
学院每年为社会输送毕业生600余名,学生基本素质好,理论基础扎实,动手能力强,爱岗敬业,吃苦耐劳,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好评,历年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8%以上。
◆ 学院荣誉
2014年,被教育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财政部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、农业部、国务院扶贫办等六部委评为“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”。2019年,教工党支部被教育部授予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。2019年学院党总支被徐州市委授予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。
Copyright © 1996-2020 tmxy.jsviat.edu.cn, 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:建筑建造学院 苏ICP备11021512号-015 技术支持:信息与网络中心
地址: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:221116